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

小止觀課後小參


文◎屏東館學員  林笙兆

     回顧自己四十年的報身(身心),就還能夠憶念得出來的部分,要說像這兩年多來透過止觀禪修熏習所得的自在和寬闊,大概也只有大學畢業後接受神經語言學訓練的那段時光,師父期許我們能夠審視一下自己實際運用止觀來調伏煩惱的情況,笙兆不禁生如此作意想:「或許是師父從我身上觀察不到止觀修習相應的相貌,因此希望藉由這樣的審視省思,引導我去觀照自己對於止觀修習的心態,找出哪些是已生善,又哪些是已生惡?」除此之外,無非也是希望笙兆針對未生善以及未生惡的部分,努力增強必須的調伏力量。當然,也是藉由我們在家居士自省後所寫出的回饋,讓師父能夠更細微的了解居士們的習性,有助於施設有效的法門,增上居士的止觀資糧。再者,也可借題發揮,勸勉弟子正視「不老實」心態的緣起緣生,令我能夠生起「決定要得身輕安、心輕安」的深願。如此,一份看似平凡無奇的心得作業,實則寓涵了諸多的用心。

    師父的評語:是的,經過自己細審後,對自己現在與未來身心調伏的力道、堪忍可增進,也可確定自己所用的方法與前方便是否相應及是否正確。

     歷經禪修次第與小止觀兩個課程,笙兆覺得操作得最熟練的部分有「上座前調身方便」、「六氣治病法」、「正知」、「緣起觀」這四個,而所謂的熟練,是相對而言的,只要是自己能快速的、任運的現起名言不遺漏,即是熟練。師父問笙兆,若是要從禪修次第與小止觀內容中挑一個主題,這主題是能夠一次解決在家居士的各種煩惱虛妄,笙兆會如何簡擇。關於這個問題,相信師父心中已有腹案,笙兆的簡擇相當程度反映了笙兆的學習狀態。對久久才與師父聚會一次的居士們來說,把握師父說法的機會,請師父談「最實用」、「最難得」、「解決煩惱效果最好」的主題,本就是一般人的習性,或許連字數篇幅已經如此簡約的禪修次第與小止觀,對大多數時間「心住於世間」的居士而言,都算是「負擔沈重」了,這是多數在家居士的因緣。

     「常用」是法門能夠相應的關鍵,笙兆常用的法門如上所述,寬鬆來說,算是「已生善」。相對來說,那些不常用的,自然就是「未生善」的部分,諸如「訶欲」效果不佳,還沒「棄五蓋得未到地定」,調飲食、具足「精進」「一心」兩法,這些都是未生善的部分。

    師父的評語:能如是反觀看法門應用中的不足處,可促未生善。有因緣,從日常生活中增進。

     而已生惡的部分,最根本的還是「無法念念正念」,失念的因緣,就在那根境觸對之際,安立了「善惡」的名言,增益了原本的性境現量,這是身為凡夫的不得不,我仍然有想再受用的四食,仍有歡喜一再受用的六塵,一舉手一投足,無不是與愛染相應,那怕是身體姿勢的調整,甚至是用什麼方式講話,都是出自於心的虛妄分別。對笙兆而言,善惡的判斷標準,就是「是否處於性境現量」,因此,結合前面已生善總相來看,能夠透過緣起觀、正知而住的方便,即是限量性境,即是善,若不運起緣起觀,不正知,即是比量與非量,即是惡。相信這樣的判斷標準不是太多人會使用。

     對師父而言,笙兆或許是多聞卻無思無修無證的典型代表,但笙兆心裡其實還蠻清楚自己的階段狀態,這個狀態就是經由多聞,奠定「念念現量」的資糧,在聞法的每一個剎那讓心意「隨聞起觀」,漸漸於日後達到根境和合與「明」相應的目標。而在沒聞法的每一剎那,也因著聞法的後勢力,仍能隨著憶念串習而起觀,這樣的修習行乃是三年學佛的寫照。

     師父的評語:很好!相信你已經長期不斷思惟才有疑問生起,而且從談話中也知道你亦有於生活中正行正修行。

     願以聽經聞法殊勝福德,回向十方三世六道有情,五力成就,具足唯識觀行,得入聖位果證。南無不動智光佛、南無金剛不壞佛、南無彌勒仙光佛。

     師父的評語:不斷串習、不斷轉念、必能令身心清淨,將來得有果證成就,加油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