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煩惱的漸修漸斷



 對於引起身心痛苦、不快樂等精神心理作用或行為,佛教總稱之為「煩惱」。唯識學說到煩惱有二類,第一類是「根本煩惱」,第二類是「隨煩惱」。「隨煩惱」生起之範圍大小,又可分小、中、大三類,林林總總有二十種煩惱類別。

 見岸法師在七月初的《唯識三十頌》課程中,講解這二十種「隨煩惱」,不論哪一種煩惱,都會使我們身心引起痛苦、不快樂。面對這些煩惱,解決的方法,只有一個老方法──「精勤用功,漸修漸斷」。


 師父解說,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心,大多採取放逸態度;對於他人的缺點,卻用放大鏡來檢視,這樣的行為,是無法調伏減少煩惱。例如:大多數人下班回家後,面對小孩的吵雜,先生(或太太)不肯幫忙家事,不禁怒火中燒,「瞋、惱、忿、恨」等煩惱就生起。對於自己,總會找個藉口放逸,像是《甄嬛傳》很好看,就會對自己說──再看一集就好了,看完就會去做家事,或是看完再來念佛用功。

 見岸法師以實際例子,更清楚明說:有次講堂舉辦法會,邀請一些老菩薩來當義工,趁此機會念佛用功。中午時間,卻沒有見到其中二位老菩薩的身影,不在佛堂,也沒有在休息。後來在廚房某個角落,聽到微細的窸窸囌囌的聲音。

 師父循著聲音找去,看見那二位老菩薩,一面看著大愛的電視劇,一面撿拾要煮的菜。師父覺得好笑,問那二位老菩薩:「你們不是說好了,要來念佛用功嗎?怎麼在看電視呢?你們可以一邊工作,一邊念佛啊!」那二位老菩薩的回答很妙:「師父,這個電視劇剩下最後二集,我已經看很久了,看完就好,等我看完再去用功。」最後,師父很幽默的叮嚀二位老菩薩:「好,那我去叫阿彌陀佛等你們!」

 見岸法師以這項幽默例子,叮嚀所有上課的學員們──要調伏減少煩惱,只有靠自己的「精勤用功,漸修漸斷」。不論哪一種煩惱,對於這些不善心所的修行調伏,不是靠著「頓斷」,而是「漸伏漸斷」。平時可透過正念的加強,練習觀察無常、無我,加強自己的覺察力。自己發現不善心所一生起,就要當下調伏;下一次再生起,又再次調伏。


 這樣的方法不是速成,如同蝸牛爬行般,非常緩慢,但是這樣的方法,才是最踏實的,只要自己不放棄,即使緩慢前進,也會有持續的進步。如此不斷的精勤過程,就可加強伏斷煩惱的能力,自己也不會常常被煩惱所束縛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