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

當我面對死亡時



生老病死,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歷程,一旦自己或家人即將面對死亡時,應該何面對處理,才能具備人性尊嚴,又不慌亂?淨心文教基金會於6月1日邀請證因法師,講談生死學──《臨終關懷與靈性照顧〈一〉》。

 雖然臨終關懷的理念,早在遠古時期就有,例如二千多年前的《禮記》,有許多篇章,記錄喪制、喪事、喪服,反應當時的社會結構,更著重在世的家屬,他們情緒安撫與精神慰藉。

「現代生死學」與「安寧療護」興起應用目的,希望透過照顧理念,讓病人自己、家屬、醫師三方面,做到良好的病情告知,與醫病溝通,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做到人性關懷,有良好的「臨終關懷」,讓臨終病重者,恐懼減少,信心增加,身心安定,坦然面對死亡,達到善終。

以簡單的條例說明,可以清楚明白,有「安寧療護」的人性關懷,跟沒有的差別性──

病情告知→病人一時無法接受,否認病情→病人陷入憤怒、恐懼情緒中

  ☆確知病情是無可改變的事實,只能接受病情

    ┌沒有「安寧療護」的關懷與溝通,病人逃避病情→不願接受正規治療
→│
    └有「安寧療護」的關懷與溝通,病人接受自我→積極接受正規治療

  ☆如果接受治療之後,仍然無法治癒→

    ┌沒有「安寧療護」的關懷與溝通,病人轉向其他治療→例如民俗治療
→│
    └有「安寧療護」關懷溝通,病人規劃人生最後階段→把握與家人相處機會

  ☆一旦生命剩下最後階段,當死亡來臨時→

    ┌沒有「臨終關懷」照護的病人→自我放棄,在遺憾中面對死亡
→│
    └有「臨終關懷」照護的病人→在良好的照顧中接受死亡→到達善終

 在台灣現有的醫療體制中,有關「安寧療護」的體制,分為臺大醫院的臨終、安寧照顧模式,與慈濟醫院的心蓮安寧照顧模式。臺大醫院的安寧照顧模式,消極方面,以藥物解決病人的疼痛解除;積極方面,做到病人的「靈性照顧」,也就是輔導病人心性成長──安住身心,避免恐懼,坦然接受死亡。慈濟醫院的心蓮安寧照顧模式,著重三項重點:1、支持性照顧。2、心理諮商。3、心靈陪伴。

不論何種模式的臨終、安寧照顧模式,最主要的目的與方法,不外乎以下三項:1、病人自己、家屬、醫師三方面,做到良好的醫病溝通,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。2、家屬、醫療人員,做到同理心的照顧,有良好的「人性關懷」,讓臨終病重者,恐懼與疼痛減少。3、讓病人自己信心增加,身心安定,坦然面對死亡,達到善終。


對於「生死學」與「臨終關懷」有興趣的讀者們,淨心文教基金會有「生死學」專櫃,館藏許多相關書籍,歡迎讀者們前往借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