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

淨心文教課程─紓壓樂活創作趣


108年15日(六) 下午230430

主講人
林佳儀:藝術治療師、諮商心理師
現職:國立高雄餐旅大學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兼任心理師、勵馨基金會兼任心理師
林映伶:諮商心理師
現職:國立中山大學諮商心理師


講座大綱
   現代人因為工作與生活的壓力,無形中在身體與心理積壓許多沈重的負荷,有時候會衍發一些身心疾病,而在繪畫的國度裡是不需要口說語言的溝通交流,本次紓壓活動藉由圖像拼貼、繪畫等藝術創作方式,找回個人的創造力、自我支持力量。




報名方式:
1)歡迎網路報名,報名網址:
2)請親自來本會現場報名!
3)也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報名事項
1)公益講座免費參加,歡迎隨喜贊助本活動。
2請於講座前或當場報名,才能領取講義喔!
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 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

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

迎接新生兒的喜悅和惶恐──「家有新生兒」講座紀錄


  懷孕生子原本是充滿歡欣和喜悅的,不過新生命的照顧需要一整個家庭的幫忙,面對新生兒,新手父母可能會有許多擔憂與焦慮。特別當嬰兒嚎啕大哭的時候,怎麼安撫也無法讓孩子停止哭泣,往往令產婦手足無措,猶如「新手上路」亂了陣腳,龐大的壓力紛至沓來,終至承受不住而表現出了病態,這時「產後憂鬱症」便悄悄來報到。



  128日淨心文教基金會邀請林佳儀、林映伶二位諮商師,與大眾聊聊「產後憂鬱症」以及「幼兒情緒發展過程」,並且探討現代父母或阿公、阿嬤用3C產品(如:手機、平板)來帶小孩,讓嬰幼兒安靜,真的是一個好方法嗎?

 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,就是怎麼可能會有「產後憂鬱症」?一般人的認知是,生兒育女是喜事一樁,怎麼會產生憂鬱症呢?事實上由於產前產後內外在環境、心理生理現象的大改變,往往令產婦產生龐大的壓力,終至承受不住而表現出了病態。

  現今婦產科及精神科的長期觀察,發現「產後憂鬱症」絕不可等閒視之,瞭解產婦是處於一種「心理疾病」的狀態,而非單純的「不可理喻」。至於產後憂鬱症的確實發生原因為何,尚不完全確定,一般的認知是荷爾蒙急遽變化。產後會因荷爾蒙變化,造成開始出現類似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的狀況。另外,生產後傷口不適,再加上需日以繼夜地照顧新生兒,使得新手媽媽睡眠不足、身體疲累,這些情形都會令新手媽媽倍感挫折。

林佳儀諮商師

   產後憂鬱症的主因為荷爾蒙變化,治療產後憂鬱症可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。一般而言,治療產後憂鬱的藥品為抗憂鬱劑,有助於提升情緒,但倘若產後憂鬱還伴隨嚴重焦慮的症狀,會適度開立抗焦慮劑。而相關的醫療,可進一步與醫師討論,以確保安全、審慎起見。

  此外,現今的心理學界認為,嬰幼兒已經逐漸發展認知外界的功能,由網路相關資料擷取表列如下:

年齡/情緒發展
0
5週/滿足、驚訝、厭惡。
6
8週/高興。
3
4個月/生氣。
8
9個月/害怕、悲傷。
1
1歲半/善感的、害羞。
2
歲/驕傲。
3
4歲/忌妒、罪惡。
5
6歲/自信、謙虛、擔心。

  幼兒情緒發展過程中在23歲時,情緒控管能力會明顯變差,即便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,也會引發幼兒有激烈的情緒反應,常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,彷彿怎麼做都不對,如果此時父母採取用3C產品(如:手機、平板)來帶小孩,讓嬰幼兒安靜,雖然可以快速達到父母想要的安靜效果,但相對之下,父母沒有對應孩子的互動需求,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。



  大致上,幼兒5個月~1歲時會開始出現「陌生人焦慮」現象,到了12歲則會開始出現「分離焦慮」現象,只要一沒見到父母就會開始哭鬧並且感到不安。這是正常情緒發展現象,但如果大人常覺得他們很難伺候,不斷的用責罵或壓抑的方式,譴責孩子的吵鬧、不聽話,幼兒可能因為過度渴望父母的愛與關注,而比其他同齡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分離焦慮,一不小心就造成親子關係緊張,而是輔以「行為」方式,協助幼兒建立正確認知,如有確實做到,即給予獎勵,更能讓優而培養出健全的人格與行為。

  講座當日的錄音檔與講義,林佳儀、林映伶二位諮商師同意開放下載,歡迎大眾線上聆聽當日精彩演講內容。


活動預告──
下次講座時間:10815日(星期六)下午230430
講座主題:紓壓樂活創作趣
歡迎報名,報名方式:
1.網路報名:https://goo.gl/LrkNHd
2.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
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

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

淨心文教課程──日本庭園欣賞(二)


1222日(六) 下午230430

主講人
廖幸華: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系、東京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科
現職:生命.夢.公園設計工作室、日文翻譯、台南社大講師、台南公園日式庭園導覽

講座大綱
  日本庭園是依循日本神道教、佛教與禪宗中自然與人的關係所創造的庭園。普遍具有簡單、不對稱設計的特色,以修剪過的常綠樹為主,通常包括橋樑、岩石、踏腳石、有耙紋的砂礫地以及石燈籠,以營造一個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。1222日邀請廖幸華老師,續講日本庭園之美,歡迎大眾報名聽講。

‧續講日本庭園:日本庭園種類、元素
‧日本美學的原點
‧日本全國重要名園實例
‧介紹日本造園三大家



報名方式:
1. 歡迎網路報名,報名網址:https://goo.gl/LrkNHd
2.     請親自來本會現場報名!
3.    也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報名事項
1〉公益講座免費參加,歡迎隨喜贊助本活動。
2請於講座前或當場報名,才能領取講義喔!
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
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


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

認識日本佛教與日本庭園欣賞


  說到日本的宗教,大家第一聯想到的是神道教,信仰神道教的人數約占48%。除此之外,日本第二大宗教是日本佛教,信仰佛教的人數約占46%,佛法傳入日本,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,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佛教大師是最澄和空海。

  廖幸華老師於1117日來到淨心文教基金會,講述「認識日本佛教與日本庭園欣賞」,此次講座內容,除了她自身留學時期的經驗,也參考了藍吉富老師的書《認識日本佛教》和星雲法師的文章〈海天遊蹤.日本篇〉。



  佛教之融入日本人的生活與文化,可謂深入而且普及,且日本佛教也有其獨特的特質。例如:檀家制度、本末制度、神佛習合等,都是其他佛教文化圈所未見。例如前面提及的最澄大師和空海大師,是日本佛教的「兩大天才」,這兩位僧侶幾乎創下了今天日本佛教的基礎,最澄是天台宗的始姐,所開創的比叡山道場是後來多數佛教宗派祖師的出身地,所以在日本被尊稱為「傳教大師」。而空海從中國學回唐密,並在日本發揚光大,以高野山道場為真言宗總本山,嵯峨天皇並將京都的東寺賜與大師,大師感念御賜之恩,將東寺命名為「教王護國寺」,為皇室之安泰作祈願,也為真言密教的弘通作努力。被尊稱為「弘法大師」。



  此外,日本庭園造景的代表城市--京都,是個宗教城市(尤其佛教),而日本庭園跟佛教的淵源很深,甚至與日本美學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息息相關,這部份已跨越宗教範圍深入日本人心中的行為準則。

  日本庭園依循佛教教義與禪宗意境而形成,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。普遍具有簡單、不對稱設計的特色,其元素包括水、岩石、有耙紋的砂礫地以及石燈籠、及裝飾以修剪過的常綠樹,還有一些實用景物,以營造出一個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。

  日本庭園的樣式,一般可分成三大樣式:池泉式(假山庭園)、枯山水式(無水庭園)、露地式(茶室庭園)。庭園造景在封建時代,為皇室及貴族所有,中世時日本進入武士時代,權力擁有者由貴族變成了武士,發展出不同於貴族奢華風的禪庭、茶庭,乃至於近代的大名庭園,日本庭園的歷史也經過了相當大的轉變。



  而京都庭園的美,夏天欣賞綠意,秋天賞銀杏、楓葉的淡雅;讓人藉由禪意走入日本寺廟、神社的嚴謹調性之中,有關更多日本庭園的介紹與它的雅緻造景,留待廖老師下次的講座中,一一為大眾解說。

  講座當日的錄音檔與講義,廖幸華師同意開放下載,歡迎大眾線上聆聽當日精彩演講內容。


活動預告──
下次講座時間:1222日(星期六)下午230430
講座主題:日本庭園欣賞(二)
歡迎報名,報名方式:
1.網路報名:https://goo.gl/LrkNHd
2.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
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

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

淨心文教課程─家有新生兒


128日(六) 下午230430

主講人
林佳儀:藝術治療師、諮商心理師
現職:國立高雄餐旅大學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兼任心理師、勵馨基金會兼任心理師
林映伶:諮商心理師
現職:國立中山大學諮商心理師


講座大綱
  新生命的誕生令人欣喜,不過新生命的照顧可是需要一整個家庭的幫忙,面對新生兒,新手父母可能會有許多擔憂與焦慮,想給孩子最好的,同時又不想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,對於自主的獨立與家庭的照顧,兩者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呢?




報名方式:
1)歡迎網路報名,報名網址:
2)請親自來本會現場報名!
3)也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報名事項
1)公益講座免費參加,歡迎隨喜贊助本活動。
2請於講座前或當場報名,才能領取講義喔!
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 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

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

失落感與陪伴──《傷心人的療癒》活動記錄



  失落感每個人都曾有過,何謂「失落」呢?失去了重大的人、事、物才可說「失落」嗎?如果小到最喜歡吃的菜被其他人吃掉了,或是小孩心愛的玩具不見了,這樣的感受可說是「失落」嗎?淨心文教基金會1110日邀請林佳儀、林映伶二位諮商師,特地講述失落感與同理心陪伴的議題。



  佛法的核心教義講述「無常」,生離死別不知何時會到?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保證見得到明日的太陽。然而,心理學的認知角度相好相反,我們活著會將日常生活看成具有連續性,為明天之後的未來做規劃,一個人如果落入事事無常、生活皆無法預先規劃的狀態,則心理層面會落入恐慌中,造成失落感產生。



  以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論來說,當我們是小嬰兒的時候,一切生理需求都依賴其他大人的照顧,例如:餓了、冷了、尿布濕了等不舒服現象。如果沒有人回應小嬰兒的需求,小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全感,致使長大之後,對某項事物(如:貪吃)特別緊抓不放,這就是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的「口腔期不滿足現象」。所以,心理學認定的機制,人們要假設能看見明日的太陽,預先規劃未來,才具安全感,而不產生失落現象。

  失落感的產生,每個人對於失落感知的承受力大小不一,有些人承受力較大,親人的突然往生才有失落狀態產生;但也有人承受力很小,小到最喜歡吃的菜被其他人吃掉了,或是小孩心愛的玩具不見了就產生「失落」現象!面對失落承受力小的人,或許旁人會規勸說:「那又有什麼?何必傷心成那樣?」或是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等類話語,非但不能安慰正處於傷心失落的人,反而讓傷心者覺得這樣的話語,不具有同理心,無法理解他的傷痛。



  「那又有什麼?何必傷心成那樣?」或是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這類否定性的回答,其實是否定傷心者面對失落的特殊經驗,同時不允許傷心者的悲傷情緒產生,或是忽略傷心者發洩悲傷情緒,這樣的回應或陪伴都是不具同理心的表現。

  然而,要怎樣的態度,才具有「同理心」呢?同理心具有下述四項特性:

1.    接受傷心者的觀點,不論對方傷心的情緒或是原由,對自己而言有多麼微不足道。

2.    不會在陪伴過程說:「那又有什麼?有這麼嚴重嗎?」或是「你怎麼這麼脆弱?我遇到的傷痛比你還深?」之類具否定性話語,不批判傷心者的悲傷情緒或失落現象。

3.    同理心是放下自己的成見、身段,以自己過往的類似傷痛經驗,設身處地來陪伴對方。

4.    不在陪伴過程說:「你不要想太多,都是你胡思亂想,一切都會過去的」或是「你這樣的傷痛算是幸運的,世界上還有人比你更慘」,「你這樣的傷痛算是什麼,至少你還擁有(工作、健康的身體、棲身之所等)....」之類具比較性話語,不要讓傷心者覺得,無人理解他的悲傷情緒或失落現象。

  陪伴傷心者走過悲傷情緒或失落現象,陪伴者首要具備同理心。同理心不會在傷心者剛發生悲傷、痛苦狀態的時候,對當事人說否定性、比較性話語,雖然這樣的出發點是出於善意,但是,當傷痛發生的時候,當事人只希望旁人能夠聽懂自己的悲傷,同理感受自己的痛苦。所以,同理心是我們能與傷心者的悲傷情緒,產生相互連結的橋樑,更是陪伴者具備的首要條件。



  講座當日的錄音檔與講義,林佳儀、林映伶二位諮商師同意開放下載,歡迎大眾線上聆聽當日精彩演講內容。


活動預告──
下次講座時間:128日(星期六)下午230430
講座主題:家有新生兒
歡迎報名,報名方式:
1.網路報名:https://goo.gl/LrkNHd
2.歡迎來電報名,報名電話:07-7238363

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地址:80266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964
電話:07-7238363  傳真:07-7238405
郵政劃撥帳號:41645057 
戶名: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
電子信箱:pure.org@msa.hinet.net
淨心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MCE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