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巧克力哲學



說到「巧克力哲學」,我第一個聯想到的,就是1994年的電影《阿甘正傳》(Forrest Gump),裡面有一句話,至今仍印象深刻──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。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。(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. 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nna get.)

我們都喜愛巧克力。就某個層次來說,或許喜愛到讓我們以為:「只要有巧克力在,我就會快樂、幸福!」一旦消失,就會開始懊惱。

本書《巧克力吃完了:實用佛教心理學》內容,不是探討哲學理論,更不是食譜介紹,本書作者──耶喜喇嘛喜歡用巧克力來譬喻我們貪執的對象:再美味的巧克力,都會被吃完,會消失——來去無常就是它的本質。當我們領悟一切事物無常的變動本質,便能夠無所畏懼、不再受苦。


作者耶喜喇嘛(Lama Yeshe,1935~1984),出生於西藏,早年在拉薩的色拉寺接受教育。一九五九年流亡印度,在巴薩的西藏難民營中繼續學習、修行。一九七五年,成立「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」(FPMT),數十年來在全球推展廣大的利生事業,設立一百多個弘法禪修中心,包括在臺灣的三個佛法中心。

 耶喜喇嘛一向以慈悲、睿智、開明、溫馨、幽默、善巧的說法方式和不遺餘力弘法利生的精神為人所稱道。目前已出版的中文版著作有《智慧的能量》、《讓你的心像海洋》、《藏傳密續的真相》、《你能證得大悲佛》、《拙火之樂》。

 所以,當我們以為,只要有巧克力就會快樂,其實,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不是巧克力本身,而是自我僵化的定見,以及對巧克力本質的誤解。您知道荒謬的「巧克力哲學」讓您吃盡了苦頭嗎?

 巧克力是無常的!巧克力來了又去,巧克力會消失,就像我們所有歡樂和困境一樣。了解這一點,我們可以和自己貪執的對象有所改變,就像我們和巧克力之間的關係就可望改變。

 本書的副標題是──《實用佛教心理學》,由此可知,耶喜喇嘛主要是和我們談「心」。耶喜喇嘛在本書中以精簡的篇幅,一語道破現代人生活的普遍盲點與困境,並根據佛法的智慧為我們提出了實用的建言。書中涵蓋了最根本的佛法概念,包括不滿的來源、心的特質、自我意識、為何禪修、何謂業力、布施、空性等,每一篇都是讓我們深入了解自己,進而解脫痛苦、獲得真正快樂與安詳的心靈良方。

 巧克力或許會吃完,但是解脫所需的一切條件,早已存在你的身心之中,不必外求,那才是永遠等待著您去開發、品嘗的終極甜品!

  註:以上介紹的書籍,淨心文教基金會已經上架,歡迎讀者借閱。〈部分文字資料整理自博客來網路書店。〉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