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怕看到有關死亡的象徵,例如:怕到醫院、怕進殯儀館、怕參加告別式、怕經過墓園,或是忌諱談到死亡的話題。一個人愈恐懼死亡、抗拒死亡、愈遠離死亡、愈不去碰觸死亡的議題,對死亡的恐懼與負面的想像,將愈難消除。
時序正進入年底,當大家即將歡祝「跨年晚會」的快樂時刻,在這樣的歡慶氣氛下,談論死亡,會不會有點敏感?甚至討人厭、觸人楣頭?
然而,根據數據統計顯示,死亡的發生自有原由,生命的脆弱,無法逃避。特別是忽寒忽暖的秋冬之際,更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高峰季節。死亡隨時都在發生,在台灣的現象就如醫學統計數據,不會因為面對「跨年晚會」慶祝的快樂時刻,而有太大改變,這樣的現象,台語叫做「世間有數」。
在此想跟大眾分享一本有關生死學的書──《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》。本書的作者羅耀明老師,認為人們不願意去面對、認識、接受死亡,死亡就會變成緊箍咒,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。如果能循序漸進地學習面對死亡、談論死亡,或許對死亡的恐懼會慢慢從心中淡去。因此,本書傳達一個中心理念──死亡教育的緣起與必要。
在初期佛教的《雜阿含經》修行方法中,有所謂的六隨念,其中一個叫作「念死」,意思是隨時隨地都把死亡放在心上,甚至感覺到死亡就在呼吸間。不過一開始練習時,的確很難平心靜氣,想到自己死或家人死,還是會依依不捨、難過、沮喪,甚至驚恐。羅耀明老師教導讀者,試著以正向思考的角度來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,就會感受將死亡看開,面對無常變化,也就可以逐漸自在起來。
所以,透過書中的故事和範例,羅耀明老師以「百無禁忌、又哭又笑」的實際舉例,讓讀者學會以愛面對告別,懂得珍惜生命,及時實踐愛、感謝與祝福的真諦,並珍惜活著的每一天!原來,生死學這麼溫暖、動人又有趣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