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

放下自我的人際關係



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,就無法避免和其他人相互來往,但我們在人與人的的相處之中,有許多的「我的」、「我認為」、「我的觀點」等許多自我意識,這些自我意識,其實就是「需要受到認同」這種渴望的支配,於是我們不斷堅持己見、與他人產生衝突。

  以佛教來說,所謂「真正的自己」,是「慾望(貪)」、「憤怒(嗔)」、「無知(癡)」的三毒;並且,「希望明白真正的自己」這個衝動,將衍生 「我慢」(自滿)的煩惱。想要「獲得別人的青睞」,就為此隱藏自己的本心、掩蓋自己的缺點。對於奉承和受到歡迎的印象入迷,而在內心深處一直無法獲得滿足的我們。把「自我意識」的執著放掉,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就會消失。

  也就是說,放下自我執著,人際關係會更好。


  《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》作者小池龍之介,是日本東京月讀寺住持、山口縣正現寺副住持。日本超人氣僧侶作家,作品風靡台、日、韓、中等地,擅長以佛教思維切入現今人性中的諸多問題,以普世的道理及中肯的言論提出解決之道。

 小池龍之介以簡單的例子說明,自己是由「披著掩飾鎧甲的自己」和「壓抑黑暗面的自己」所組成。對於這兩者,我們會產生一種印象:「見不得人,必須繼續 隱藏的黑暗面才是『真正的自己』。」而興起一種錯覺:真正的自己是隱匿在內心深處,如寶藏一般的黑暗面,而不是顯露於外的部分。


  例如:常常使用且視為至寶的翻譯名詞「身分認同(identity)」,也不脫貪、嗔、癡這三毒的領域。原因從許多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可以知道,其中不過是各種喜惡的羅列,例如「我喜歡A,想要做B,討厭C,不想做DE……F……」換言之,「喜歡=欲望=貪毒」和「討厭=憤怒=嗔毒」的集合體,就是「原來的自己」。總而言之,我們所以為的「真正的自己」,不過是「貪、嗔、癡」三毒。「真正的自己」竟然是毒,不是很大的諷刺嗎?

本書特色將告訴您:
以佛教思維切入現今人性中的諸多問題。
顛覆一般人對於「活出真正的自我」的觀念。
以分析社會現實狀況後,以佛理思想提供人們導正這些問題的方法。

 註:以上書籍,淨心文教基金會高雄圖書館已經上架,歡迎讀者借閱。〈文字資料整理自博客來網路書店。〉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